身處台灣有很多幸福的事情,但也有一些不如人意的
比方說音樂劇的接觸永遠都晚五到十年
大家熟知的《羅密歐與茱麗葉》、《鐘樓怪人》、《悲慘世界》、《歌劇魅影》等等
雖然經典,卻也都聽爛了QAQ
感謝網路的發達和疫情的影響
這兩年開始有越來越多機會看到以前只有耳聞或只有生肉(未翻譯)的資源~
今天想記錄的這齣《漢密爾頓》
就是2015年在外百老匯上演後迅速風靡美國的明星作品
2017年我就很有興趣但完全找不到中文字幕,
曾經也想過要硬嗑,不過整齣從頭到尾幾乎沒有對話都是唱歌,
歌曲也大都是以嘻哈RAP的形式表演,
即便好聽,但語速快又參雜不少美國歷史,嗑的實在太痛苦了索性放棄。
謝天謝地謝迪士尼❤️2020年買下現場錄像電影版本發行權
這齣劇被紐時劇評人浮誇的稱讚為
「讓人們變賣房產、抵押孩子買票來看都值得」的神作,
看完真的會懂為什麼能封神!
看完第一遍直接拉回開頭馬上重刷~
其實隨便搜都能看到一堆介紹文章,我就簡單列幾點個人很愛的原因:
❶ #大膽創新,流行歌曲搭配嚴肅歷史
劇中音樂大量使用Hip Hop和Rap元素,以饒舌說唱為主,
並穿插了爵士,R&B等多種時下流行的曲風,
每個角色也會有各自的風格來搭配個性特色。
透過這樣的形式來闡釋嚴肅歷史題材,是滿大膽的嘗試,
提高大眾接受度、改變對音樂劇的傳統認知也引發極大關注,
結果論來說相當成功。
非常推薦對音樂劇有點興趣但怕無聊想睡的初心者,
國會政見辯論還用饒舌爭霸戰的方式~
❷ #字字珠璣,詞曲編寫根本天才之作
絕對不能不提主創Lin-Manuel Miranda
,這天才傢伙詞曲劇本全包(就差李榮浩連樂器都自己演奏一點?)
我不是很懂音樂就不評論只能說很好聽,但詞有看過就知道絕對是強,
兼顧內容和押韻,還有多重含意(有些不只雙關可能三關四關XD)。
我非常喜歡的一個部分是把角色母題應用發揮的很好,
且同一句歌詞在人生中不同階段都會重複出現卻讓人驚覺有不同涵義(詳情請見超粒方的影片)。
另外,LMM的知名作品包含百老匯音樂劇《身在高地》(今年五月會上電影版《紐約高地》),
以及《海洋奇緣》中主題曲How Far I'll Go。
❸ #演員實力,會唱會演不必拘泥種族
LMM本人是波多黎各裔,整齣劇也是由各種不同族裔的演員所組合,
不會特別覺得是政治正確的選擇,因為真的都是很厲害的表演者,
唱跳俱佳也得過一堆東尼獎(劇場界奧斯卡)。
最近NF影集《末日列車》的男主角也有演出重要角色,覺得他唱歌比演影集亮眼多了XD
❹ #巧思安排,延伸搜尋發現一堆彩蛋
身為一齣舞台劇,我其實也滿注重「舞台」的設計,
很喜歡這齣劇舞台上的同心圓,不花俏卻能透過很簡單的轉動營造非常有意思的效果!
在演員的安排上也很妙,某些演員上下半場一人分飾兩角,看似毫不相關卻有特別的聯繫~
最後告白一下King George,我一直以來看音樂劇
都是最愛那種歡樂並有點機掰的歌:)
三首合輯:
- You'll Be Back
- What Comes Next?
- I Know Him
願望很卑微,希望有生之年能買到現場票。